中国纪录片是指中国拍摄的纪录片系列,但由于技术和方法的不成熟,还需要努力。代表作有《大夏国遗址》。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概述
美国新闻集团旗下的新西兰自然历史制作公司总经理史达民透露,一家影视制作机构曾付出巨大人力、物力,在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拍摄了长达200个小时的素材,却不知道该如何编辑和发行。最后,史达民所在的公司将该素材改编成《大熊猫“换养”记》,讲述中国专家帮助习惯于养活一个孩子的大熊猫妈妈养第二个“儿子”的有趣故事,获得了成功。还有一名外国片商,在点评中国人制作的纪录片时说,“中国纪录片虽然在拍摄的角度、人物感情和细节的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往往只是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观赏性比较差,很难迅速吸引观众,因此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他还称,他们购得的中国纪录片,往往要重新剪辑、组接,增强了故事性后才在他们的频道上播出。正是这种“中国材料、海外编导”的方式才使中国纪录片走了向世界。 这件事告诉人们,尝试与国际合作,应该是个与国际接轨的好办法。所谓国际合作,就是在共同承担制作费用的情况下,共同制作电视纪录片。也有由外方出资,中方拍摄,利益共享的拍摄方式。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宣传中国,都是了解和学习外国的电视纪实艺术。在这里,中西方不同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方法在一起交汇;不同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模式得到碰撞。可以说,国际合作本身,就是中国纪录片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不仅仅是把纪录片变成商品,更有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民族了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