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满族,出生于天津市,原名侯保麟。[7]相声大师、知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8] 1929年,刚满12岁的侯宝林拜师严泽甫学习京戏,后因对相声的热爱遂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学习相声。[2]侯宝林于1930-1937年间在北京天桥、鼓楼等地表演滑稽二黄,而后于1939年,侯宝林在天桥新民茶社给师父朱阔泉捧哏,首次正式登台表演相声。[1][9][10]1949年7月,侯宝林列席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首次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表演相声。[11]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同孙玉奎、罗荣寿等人发起成 立“相声改进小组”,净化舞台语言,改革表演陋俗,关注现实生活,歌颂新事新风,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等。[9]1955年1月,由侯宝林改编的郎德沣相声作品《夜行记》获得中国曲艺研究会颁发的“优秀曲艺作品奖”,次年2月与郭启儒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节目《春节大联欢》中表演了该作品。[2][12] 1974年8月,侯宝林由毛泽东亲自提名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3]1979年7月,侯宝林正式宣布退出舞台,专门从事相声艺术研究工作,先后与人合著《曲艺概论》(1980年出版)、《相声溯源》(1982年出版)、《相声艺术论集》(1981年出版)等。[1][2][14]其相声领域著作《侯宝林谈相声》于1983年出版,该书为相声领域第一本专著,奠定了侯宝林相声大师的地位。[1][2]1993年2月4日14时42分,侯宝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15] 侯宝林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2][10]其艺术风格清新洒脱,本色自然,寓庄于谐,化雅为俗,作品大多能积极反映现实生活、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6]侯宝林是新中国曲艺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引领者,是二十世纪中国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17][18]代表作有《戏剧与方言》《关 公战秦琼》《醉酒》《婚姻与迷信》等。[1][19]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