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是春季出现的一种低温天气现象,也是一种气象灾害。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气象学上的倒春寒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这种天气现象被称作“倒春寒”。简单来说意思就是:在春季,天气回暖的过程中,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不但对农作物造成危害,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由于中国南北方物候不同,各地发生倒春寒时间也不一样,总体来说,南方回温快,入 春早,发生时间早,北方晚一些。一般,北方多发生在4月至5月,南方多发生在3月至5月,而且这种天气现象,不仅中国存在,日本、朝鲜、印度及美国等都有发生。[1][4][5][6] 定义
“倒春寒”一般指初春时节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3月末、4月初出现气温偏低的天气现象。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这种天气现象被称作“倒春寒”。简单来说意思就是:在春季,天气回暖的过程中,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因而对作物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4]
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气象学上的倒春寒是指每年春季(3月 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倒春寒的“倒”字,就体现在前暖后冷上。由于中国南北方物候不同,各地发生倒春寒时间也不一样,总体来说,南方回温快,入春早,发生时间早,北方晚一些。一般,北方多发生在4月至5月,南方多发生在3月至5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