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

歧义颇多且极不科学的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依照广大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称为“傣族”。
“旱(汉)傣”、“水傣”、“花(腰)傣”之说,是历史上留下来的一种错误的认识,不能沿用,更不可套用。傣族就是傣族,不能沿用旧时语义不明、歧义颇多且极不科学的说法,硬把傣族分为几种“傣”,造成混乱。[1][2]

历史记载

将傣族分为“旱(汉)傣”、“水傣”、“花(腰)傣”,始于清代中叶。江晓林在《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笺注》中说:将傣族分为旱(汉)摆夷、水摆夷和花摆夷,系始于清代。据笔者所见史料,“旱摆夷”、“水摆夷”之称,最早见之于清乾隆汤大宾《开化府志》,该书卷九曰:“旱摆夷,……八里杂处,耕种为活。男服长领青衣裤,女布缝高髻加帕,其上以五色线缀之,结絮为饰,服短衣桶裙,红绿镶边。婚以媒,丧亦棺葬,其死者所用器皿悉悬墓侧,不复收回,若有格棬之意焉。”“水摆夷,居多傍水,喜沐。男渡船,女佣工糊口。”“花摆夷”之说则始于清嘉庆李[]《诸夷人图(稿)》:“花摆夷,普洱,属威远猛地方。性柔软,红白布包头,身穿白布短衣,女穿青花布筒裙。每年三月,男女混杂,敲梆打鼓,采花、堆沙、担佛。好食生酸之物。”之后,这种叫法就陆续见之于史籍文献中。

名称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