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原称冶金史研究室,成立于1974年,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该所致力于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古代冶金遗物,以揭示材料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中心之一,该所与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关系。[1]
历史沿革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 前身)图书馆长胡庶华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1974年,北京钢铁学院成立了冶金史组,随后在柯俊、杨尚灼等教授的努力下,开始了系统的冶金史研究。1977年,冶金部科技司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冶金史的编写和出版。1981年,冶金史组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1993年成立冶金史研究所,1996年更名为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2004年,学校整合资源成立了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2008年获批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 人才培养
研究所拥有由柯俊教授领衔的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团队,其中包括多名教授和副教授。该所注重人才培养,曾培养出一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得主,并且是培养文物保护领域博士生最多的机构之一。毕业生广泛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等领域,担任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