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英文:Gothic Architecture),又称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特式建筑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随后传到欧洲各国,13~15世纪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1]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2]它基本沿用罗马帝国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3]哥特式建筑外观空灵纤瘦,以拉丁十字形的平面形制、高耸入云的尖塔、巨大斑斓的彩色玻璃窗、丰富的雕刻、凌空的飞券等为主要特征,反映了中世纪新的建筑结构和浓厚的宗教意识。[4] 哥特式建筑风格和审美影响着后世的建筑,其建筑元素仍被广泛应用到世界各地的近代和现代建筑中。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有法国巴黎圣母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5] 历史沿革
哥特式建筑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