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埔古村位于江埔镇大江埔村是广州市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全村人口约2400人。面积1万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其南面隔8米空地为大鱼塘,约有10亩,其祠堂为镬[huò]耳封火山墙,硬山顶,自左往右分别为能缘公祠,怀山公祠,乐秋公祠,居贤公祠五座祠堂,均为三进三间,排列于村面,祠堂后为大片古民居。 基本概况
大江埔事“象”形,要把“象”养肥,就要有足够草地和水,由于村前,村后旱埔较多,村前又有一条小溪故取名“大江埔”,清后期状元林召棠手术“大江埔”村名,其“埔”字少了一点。大江埔村古木环绕,宁静优雅,能缘公祠旁有一株粗壮的龙眼数王,350多年来一直是邝氏族人的聚居地:清代成丰年间,大江埔出了一位名为邝[kuàng]天贵的举人,其同科状元是高州人林召棠:林状元得志之余给大江埔题写了村名,他故意将“埔”字漏点,寓意大江埔村后人能锦上添花。当其时也,大江埔的邝氏族人定当踌躇满志。据说有500年以上历史,村中有古代举人的书室“修竹涑[sù]梅馆”。还有中西合璧的庭院式建筑“春花秋月”山房。看大江埔村的古民居,犹如翻开一部岭南的历史。让人感动的,是在距离大都市这么近的地方,历史被如此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大江埔村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这与它的人口组成很有关系,有很多客家人,非常注重崇拜祖先和教育后人,因此在这里你能看到许多祠堂、书塾,在建筑上,也交融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 如今从化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已不足14个,有些村里的村民已所剩无几。现代生活的诱惑,外面世界的精彩,使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外谋生,这使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古村落,也渐渐黯然失色。江埔古村位于江埔镇大江埔村是广州市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元末明初,邝氏自大墩村迁到此处建村。村中建筑悉数坐北向南,大部分是砖、木、石结构,悬山顶式,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村前五间祠尝临着月牙开的大池塘,其后连接民居,祠堂、民居、书舍构成的村落成一棋盘式布局。五间祠堂皆砌成镬耳山墙,三进三间,分别为能缘公祠、武馀公祠、怀山公祠、乐秋公祠和居贤公祠。能缘公祠在村的上首,号敦爱堂;武馀公祠在村下首,别号敦本堂,两间祠堂的历史最为悠久,祭祀创建大江埔村的两祖。怀山公祠号敦仁堂,紧邻型仁巷,横匾是状元林召棠所书。乐秋公祠号敦义堂,在讲义巷侧;居贤义祠号敦化堂,位于村面中间。巷的大小宽度不一,布局规则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