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

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运动形式之一。[1]不同太极拳师对其称谓不同,早期在陈家沟有擖手、打手之称,也有叫诸靠、扳跌、挤手、缠手、交手、演手、搭手、散手等名称。民间太极拳拳师俗称打轮、划圈、摸手、摸劲等。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太极推手经历了原始、成型、成熟、发展的阶段,具有哲学、伦理、兵法、医学的内涵,吸取了各流派推手的精华,并创编了相应的对练套路。流传至今有陈式、杨式、吴式太极推手三大流派。太极推手具有传统性、科学性、健身性、技击性、观赏性、娱乐性,易于在广大民众中普及与推广。[2]太极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以“拥、捋、挤、按、采、肘、靠”为核心技法。以拳架为载体,以柔克刚为理念,以肢体沾连黏随为形式,通过借力发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具有对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推手是以拳架承载推手技法,以推手验证拳架功效,并通过习练拳架和推手来不断提升动作技术和技战术水平。[2]

起源与发展

太极推手作为一种较技攻防的训练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2]

原始阶段

古典技击是太极推手的技术源头。现今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角抵”,《汉书·艺文志》中《手搏》记载的“相错蓄,相散手”,宋代的“相扑”等,从这些历史史料可以看出,古代的手搏、相扑、角抵等技击活动,反映了一种"言二人之手臂错相聚蓄其意即搏”(陈邦怀先生在《考古》1963 年第 10期《居延汉简谈》一文中对“相错蓄”的解释)。这种搏的方法,从汉字字意到图示技术都说明它包含了打、踢、摔、扑、拿推等多种技法,可以推断太极推手中的技法源头久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