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
斝(拼音:jiǎ,音同“甲”),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至西周,常与觚、爵组合使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pàn](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说文解字》称为“玉爵”,礼书上称为“散”,实与斝为同一种器物。[1]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2]

简介

山西襄汾出土过一个陶斝,时间比大汶口文化更早,制作很精美,很多人认定是酒器,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说明是煮东西吃的,与陶灶摆放在一起,应该是烹[rèn]器物。
引自:王恺《中国酒的延绵不绝:谷物与酒曲的变奏——专访白酒史家王赛时》[J].三联生活周刊,2013,51-61

形状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