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制作工艺,在工艺上称之为“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市崇文区地方传统技艺,[1]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故名“景泰蓝”。它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需经过十几道工序完成,主要有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工艺。[2] 景泰蓝工艺是外传珐琅工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使北京景泰蓝工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的社会动荡使北京景泰蓝工艺曾一度衰微。解放后,北京景泰蓝工艺因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政策而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著名的工艺制作大师有张同禄、关凤翔、戴嘉林、米振雄等人。[2]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43。[3][1] 历史渊源
景泰蓝有着很悠久的发展史,然而因现有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为断代依据,所以至今没有定论。迄今所知,中国最早记录金属胎珐琅制品的文献,仅见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书中记载的“大食窑器”即“胴胎掐丝珐琅”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