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分钟营救-快懂百科
“最后一分钟营救”,即“平行蒙太奇”,[1]指的是一种由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开创的电影叙事技巧。[2]“最后一分钟营救”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平行动作交替切入,将几条故事线索并置在一起进行,一面是落难者命悬一线,越来越接近死亡;一面是拯救者分秒必争,赶来救援,几条线索之间的切换越来越快,故事的紧张性也越来越强,通常在最后一分钟千钧一发的时刻,拯救者及时赶到,化解了危机。[2] 在1916年的《党同伐异》中,格里菲斯采用此技巧,打破传统戏剧的叙述原则,创造真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时空,加强节奏与悬念的电影表现模式。[3] 影片简介
“最后一分钟营救”源于电影《党同伐异》,电影讲述了四个不同的故事,属于平行蒙太奇。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爱的狄更斯小说的叙事手法拿进电影,创造出后来被称为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平行剪辑手法。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采用了平行剪辑的手法在高潮段落营造紧张感(当时的业内报纸称此技术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后格里菲斯很快将平行剪辑的技巧发展到普通的叙事,而不仅仅是最后高潮的段落。他也让不止两条线索平行进行。到1909年的A Corner in Wheat,故事取材于Frank Norris的两部小说,故事也同时在三个地点平行进行,乡下麦田穷苦农民的生活,面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经纪人的办公室,而且三个故事线里的人物和情节完全没有交叠。通过对穷人和富人的平行剪辑,不仅能看到后来格里菲斯名作《党同伐异》的影子,也能 看到对蒙太奇技术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