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币(Specimen[1])是指为测试新的设计、材料或技术而试铸的硬币或纸币。[3][1]样币上往往有“样币”“票样”字样,不流通使用。[2][4]
创造新货币时,为了测试新的设计、材料或技术,往往会进行试铸的流程,因此,样币的出现与货币的发展历程有关。1907年,清朝度支部提议试铸通用银币,北洋银圆局铸造了“北洋33七钱二分银币”和未发行的“北洋33库平一两”样币。[5]北伐战争后,民国政府要求以孙中山的头像制造新币,1929年,多国试制孙中山像银元,但没有正式发行,1929年版的孙中山像帆船图一元银币英国版样币存世量极少。[1][6]进入现代,样币不仅用于普通货币的测试,一些纪念货币也会发行样币,用于收藏和保存。1951年,芬兰政府为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发行了一枚纪念币样币,是历史上第一枚现代奥运会纪念币样币。[7]1986年9月20日,中国为响应世界和平,发行了首枚“国际和平年”纪念币样币,此后陆续发行了4枚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样币。[8] 样币从设计、发行、流通整个生命周期上来看,大致可分为未发行样币、试模样币、发行样币三大类,其中发行样币又分为市面直接标识和币面不标识两种形式。[1][9]样币具有一些特殊的工艺特点,如表面具有均匀细腻的光泽和丝缎般质感、无铸纹和压印瑕疵等。[1]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样币管理办法》规定,样币不具备货币职能,禁止流通和买卖;它由指定企业印制并解缴至中国人民银行,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分发和销毁。[2][10] 历史沿革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