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

以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结合的物质
电解质(英文:electrolyte)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根据其电离程度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几乎全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只有少部分电离的是弱电解质。电解质通常以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结合的形式存在,化合物在溶解于水中或受热状态下能够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水是极弱的电解质。但也存在有固体电解质,它是一类介于普通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特殊固体材料,由于其粒子在固体中具有类似于液体中离子的快速迁移特性,因此又称“快离子导体”或“固体电解质”。[1]

发展历程

电解质一词是由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于1834年提出的,当时他发表了两个电解定律,并对其进行了数学上的解释:(1)在电极上(即两相界面上)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荷量成正比;(2)若将几个电解池串联,通入一定的电荷量后,在各个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的量都相等[2][3]
法拉第的观点是离子是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但阿仑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的解释是在形成溶液时,即使没有电流流过溶液,也会分离或解离带电粒子或离子。这种研究电解质的全新方法首先遭到反对,但在阿仑尼乌斯和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的努力下该理论逐渐获得认可。同时他也提出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尽管电解质已不是通电分解的物质,但人们至今仍然沿用电解质的名称。[4][5][6]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