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过草地-抖音百科
红军过草地是指1935年至1936年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穿越川西北松潘沼泽草地事件。[2][4] 红军过草地的选择同过雪山相似,是为了出敌不意,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新的落脚点,获得最佳的北上抗日路线。[4]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松潘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班佑地区。[2]9月15日,张国焘以红军总政治部名义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随后,又命令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之第4军、第30军等分别从阿坝、包座南下,向大金川流域马塘、松岗、党坝一带集结,开始南下。随后第4军、第30军的红军官兵就不得不第二次进入草地南下。1936年7月,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会师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师后的共同任务就是北上,与中共中央会合。随后已经两过草地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30军官兵需要第三次穿越大草地。[3] 据推算,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过草地之前统计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其中在左路军的五军、三十二军5000人,中央纵队和一、三军8000余人),损失约6000人。红二方面军1936年7月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原二、六军团1.4万人,又补充了红三十二军2000多人),走出草地时为1.3万人(10月间三大主力会师时为1.1万人),过草地损失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即损失近7000人。[5]尽管雪山草地的行军比平常的行军要克服更多艰难困苦,但是英勇的红军将士们并没有被大自然的困难所压倒,相反,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在困境中大放异彩,成为造就长征精神的重要历程。[6] 历史背景
1934年,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7]红军过草地的选择同过雪山相似,是为了出敌不意,打破蒋敌的围追堵截,取得新的落脚点,获得最佳的北上抗日路线。蒋介石曾判断红军可能东出四川,也可能向西北行动。如出西北,他认为红军是不可能走松潘西北草地的,突围路线一条是从毛儿盖、松潘经腊子口出甘南,另一条是从理番(今理县薛城镇)出平武、青川、碧口沿阴平故道,再出文县、武都。蒋介石命令薛岳部与胡宗南部联防,防堵红军北上,还调集川军主力,封锁岷江,妄图困死红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