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牧林

芒·牧林
芒·牧林又作牧林,曾用名敦若布、拉希栋鲁布。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讲师。1929年9月17日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期人,蒙古族。1942年至1945年,就读于伪陆军幼年学校及本科(大专)。

工作经历

1946年入伍,曾任师部通讯参谋。1948年入吉林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50年以后,在内蒙古总工会工作,历任文工队长、科长、编辑、记者等职。1972年12月调至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任辞典编辑室主任,后任院蒙古语文办公室蒙古文献丛书编委会常务副主编者编及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1981年评为讲师。曾主持《蒙古语解释辞典》的编[zuǎn]工作。曾任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及副秘书长。目前侧重于蒙古语辞源及蒙古民间文学的研究。
芒·牧林说:多年来,我对汉、蒙古、满、藏、突厥5种语言2000多条音近义同的谐音词的读音进行比较考查后惊奇地发现,汉蒙、汉满、蒙满之间的同源比例均在80%以上,尤其是汉蒙语之间的同源比例竟高达94%。这几种语言有着严整的语言对应规律,对应词大都出自秦汉以前的典籍、文献,构语规则和语法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痕迹。经过大量考证后我发现,距今1.5万年前中国北方已经形成了两个血缘家族群体,一支生息繁衍于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上游地区,以阎家岗遗址和昂昂溪大兴屯遗址为代表,他们把狗驯化成人类最早的家畜,即“养犬者”;另一支生息繁衍于大兴安岭之上,以蘑菇山遗址和嘎仙洞遗址为代表,他们把鹿驯化成家畜,即“养鹿者”。两个族群后通婚成为联姻群体——“犬鹿氏”。“犬鹿氏”历经3次大规模的迁徙、繁衍和融合,最后形成近百个民族,遍布亚洲各地。[1]

主要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