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

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
霸凌是一种持续性长时间的恶行,它对个人的心理、身体和语言造成攻击。由于霸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权力或体型等不平等的因素,受害者往往无法有效地反抗。霸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他们通过对受害者的身心施压。体现在肢体霸凌言语霸凌关系霸凌等几种霸凌行为上。[1][2]
霸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按场景可以分为校园霸凌(其他学生、教师或学校工作人员)、网络霸凌(以手机简讯、电子邮件、博客、社交媒体、中伤等攻击行为)、职场霸凌等。霸凌手段可以分为暴力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精神霸凌等。[3][4][2][5]
霸凌的危害是深远且广泛的,不仅对受害者,也对欺凌者旁观者产生影响,受害者受害者可能会遭受身体伤害、心理创伤、学习困难、社交障碍、自尊低下、抑郁等后果。霸凌对于施害者可能会形成攻击性或反社会的人格特征。旁观者可能会因为害怕或无能而感到愧疚、焦虑、无力,或者因为模仿或支持施害者而变得冷漠、残忍、暴力。霸凌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和不和谐,增加社会的治安和医疗成本,损害社会的道德和法治,威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6][7][4]

名词定义

霸凌”是音译英文“bully”一词,指恃强欺弱者、恶霸,中文音译同时也兼具了意义。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间或者职场上职业不对称间。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义是挪威学者Dan Olweus的定义:「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