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鸽子洞遗址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的西汤山南侧,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3年、1975年考古工作者对鸽子洞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一批石制品、动物化石,发现了用火痕迹。2019年10月,该遗址入选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沿革
鸽子洞遗址是一处天然洞穴,因常年有成群的鸽子居住而得名。鸽子洞遗址是1961年在喀左县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65年秋天,考古学家孙守道和工作人员陈瑞峰来到鸽子洞,发现了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鸽子洞由此作为辽宁省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载入历史。在后续发掘中,出土石制品28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20多种,还有丰富的用火遗迹。1973年5月,由国家、辽宁省和朝阳市喀左县组成的联合发掘队进行首次发掘,在竖穴(A洞)的前半部分,获得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痕。1975年5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遗址特色
鸽子洞遗址由奥陶纪石灰岩和诛罗纪紫红色砂页岩组成,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使这一带石灰岩生成袋形和垂直竖井式洞穴。鸽子洞遗址洞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溶洞。考古工作者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洞,其中下洞又分为A洞和B洞,A洞是鸽子洞人居住的遗址。鸽子洞遗址呈岩厦结构,洞口向东,宽1.8米,洞内纵长15米,最高处18米,最里面有20平方米的“内室”,洞内宽敞明亮,蔽风遮雨。洞前是宽阔的大凌河。河东岸,山低坡缓,构成大凌河二级阶地,多灌木丛林,是鸽子洞人的狩猎场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傅仁义经过多年研究,推测鸽子洞遗址的年代为距今5万至7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