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牙

中国传统节日
尾牙,又称“尾[]”或“美祃”,[1]是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台地区的民俗节日,也是汉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人们在每月农历初二和十六都有祭拜土地神的活动,这个活动称为“做牙”。其中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生日,称为“头牙”,腊月(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的“做牙”,称为“尾牙”,这一天也就是尾牙节。[2][3][4]
尾牙是由于人们对土地的信仰对土地公的崇敬,经过长久时间在民间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节日,大约在清中叶之后,商业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官衙朔望祭祀的习俗和民间原有的祭祀活动相结合,逐步形成节日,尾牙这天有供奉神明土地公、尾牙宴、赶工结账等习俗,因尾牙是祭祀活动的最后一次,祭祀食物也特别丰富,有“三牲”“五果”、白斩鸡润饼等等。[2][5][4]现今随着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今又融入了闽南地区深厚的人情世故色彩,传统习俗发生了改变,从原本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变成了一个市井共[xiǎng]、辞旧迎新年、各大公司年终工作联谊聚会的日子,还成了一种企业文化。[2]
尾牙的成立与土地公有着密切联系,祭祀土地公是为了酬谢土地神灵的庇佑扶助,还祈求保佑他们日后的生意兴隆,这一天还是古时作为含蓄暗示来春伙计去留的场合和时机。[4][5]

历史发展

“牙”起初为军账前大旗的简称,古代大军出征前,有祭拜军旗即“祭牙”,以确保旗开得胜;后来逐渐演变成官衙“牙祭”,还渗透到民间习俗,但民间市井无军旗可祭拜,由于人们对土地的信仰对土地公的崇敬,便就有了祭拜土地公,求生命繁衍还在农作物丰收,其中闽南地区的土地公崇拜特别盛行,还有“田头田尾土地公”的说法,关于土地神有一传说,周朝时一位家仆张福德陪伴主人的女儿寻找远赴当官的主人,在途中遭遇暴风雪,为了救其女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主人为其建庙祭祀感恩他的忠诚,后周武王时赠封号"后土",再后来人们看这里能造福乡里、福泽万民便尊称"福德正神"。[3]“做牙”习俗的形成最初于牙商人家[a],他们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即“做牙”,每年的最后一次“做牙”就是“尾牙”,被人们抱以寄寓新年美好的心愿而格外重视。[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