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缅甸泰国等地的跨境民族
[]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属于跨国而居的跨境民族,拉祜语是拉祜族自己独立的语言,但没有形成文字。[8]中国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měng hǎi]、西盟等地,人口有49.92万(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3][9]除了中国外,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也有拉祜族人居住生活。[10][1]
拉祜族是史称“东方大族”的古老氐[dī]羌族群后裔之一,[11]始祖起源于甘南一带,早期过着游牧生活[12]活动在汉水河畔的江洛与武都之间,成为“武都羌”组成部分。后向甘青交界河湟地带游动,来往于青海湖畔,并在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托拉山”狩猎过。此时的拉祜先民又是“河湟羌”组成部分。[13][14]四世纪中叶,拉祜族处在西[cuàn]统治之下,生活在洱海周围地带,活动不显著,所以也还没有自己的民族称谓。八世纪中叶,拉祜族从昆明人分化出来之后拥有了第一个他称“锅[cuò]蛮”。[1]公元10世纪以后,拉祜族大规模南迁。1254年元朝将领元良合台采取大屠杀政策,迫使拉祜族人民迁至临沧一带,后又迁往澜沧勐海孟连及境外地区。[15]拉祜族传说《牡帕密帕》《根古》详实描述了整个迁徙过程。[14]1953年4月,澜沧县首届各界代表会议宣布取消“[luǒ]黑”称呼,并根据本民族意愿,正式定称为“拉祜族”。[10][16]
拉祜族经历了原始社会男女种群结社组织“屋吉屋卡”[a]、母系制氏族公社、部落联盟、封建领主土司、里粮目制阶段。[18][17]因早期铁制工具奇缺,主要使用木竹制生产工具,用采集野生植物来补充粮食生产的不足,[19][20]故有日食两餐的习惯。[21]其传统婚姻有“族内对偶婚”“血缘群婚”等模式,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变为“一夫一妻制”。[22]农历10月15日,是拉祜族庆祝祖先扎妥和娜佳由葫芦孕育而生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葫芦节[23]
拉祜族没有文字,历史与发展均以口耳相传方式代代相传。拉祜族传统自娱性舞蹈——芦笙舞,[24]以及以说唱形式流传的长篇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先后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5][26][27]传承了众多非遗文化项目的老达保村,已入选云南省拉祜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遗旅游村寨名录。[28][29]

族称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