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作光

中国舞蹈表演艺术家
贾作光(1923年4月1日—2017年1月6日),[1][2]生于辽宁沈阳,满族人,除了是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奠基人、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人、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大师,他还具有编导家、理论家、教育家、演员等多重身份。[1]
贾作光3岁时,就萌发了对市井艺术的兴趣,正式走上舞蹈艺术之路,应该从他进入“满映”(满洲映画协会演员训练所)算起。[3]后来在1947年,贾作光到内蒙古解放区参加内蒙古文工团,先后创作了《牧马舞》《鄂伦春舞》《马刀舞》和《牧民的喜悦》等,受到牧民的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创作表演了《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盅碗舞》《灯舞》《嘎巴》《鸿雁高飞》等。1976年后,他编排出《喜悦》《彩虹》《海浪》《任重道远》《万马奔腾》等舞蹈。[1]
贾作光有“东方舞神”之誉,[1][3]他提出的“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舞蹈审美十字诀,对中国舞蹈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曾于2003年获文化部“表演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文联特殊贡献奖”、中国文联和中国舞蹈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功勋艺术家”称号;2011年,荣获文化部“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4]2023年4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还共同主办了纪念贾作光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3]

人物经历

15岁(1938年)正式开始学舞,师从亚洲现代舞之父—石井漠(日本)、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查波林。早期作品《渔光曲》,表现渔民痛苦打鱼生活;《狼与羊》反映暗示敌人入侵,群众反抗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