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巴板

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省城市
巴厘巴板是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省的一个海港城市,位于婆罗洲岛东海岸。[1]作为加里曼丹的金融中心,巴厘巴板是该地区经济最大的城市,2016年的估计GDP为73.18万亿卢比。该市拥有加里曼丹第三繁忙的机场,苏丹阿吉·穆罕默德·苏莱曼·塞平甘机场,以及东加里曼丹省第二繁忙的海港塞马扬港。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巴厘巴板的人口为688,318人,截至2022年中的官方估计为703,611人。巴厘巴板一直被评为印度尼西亚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但在2022年,这一称号让给了三马林达。巴厘巴板的面积为503.3平方千米。[2][3][4]

词源和别称

巴厘巴板名称的起源有几个流行的故事和传说。其中一个故事是,从库泰苏丹要求的1000块木板中,有10块被退回给了杰内博拉,作为建造新库泰宫殿的建筑材料捐赠。这十块被退回的木板被库泰人民称为“Balikpapan Tu”。另一个传说是,巴厘巴板的土著部落是巴厘族,是名叫Kayun Kuleng和Papan Ayun的祖父母的后代,因此该地区被称为Kuleng-Papan,或者意味着巴厘巴板。还有一个传说提到,一个被她国王父亲释放的女儿被绑在几块木板上,最终搁浅在岸边,被一个渔夫发现,这个地区因此被称为巴厘巴板。城市在历史上有过几个昵称,如“石油城”、“信徒之城”(Kota Beriman),其中“BERIMAN”一词是以下单词的首字母缩写:BERsih(干净)、Indah(壮丽)和nyaMAN(舒适)。

历史

巴厘巴板最初是19世纪由布吉斯人建立的一个渔村。1897年2月10日,一家小型炼油公司Mathilda开始了第一次油井钻探。荷兰巴达夫石油公司(BPM)将该市作为其总部,并从海外引进了熟练的劳动者、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日本帝国占领了该市,并在1942年的第一次巴厘巴板战役和1945年的第二次战役中被盟军轰炸。战争影响了关键基础设施,包括被完全烧毁的炼油站和海港。印度尼西亚独立后,BPM继续在巴厘巴板开展活动,直到1965年印度尼西亚国有石油公司Pertamina接管了BPM及其石油勘探活动的所有权。1958年,中央情报局(CIA)攻击了巴厘巴板并停止了石油出口,以破坏苏加诺总统的政府。由于缺乏技术、熟练的人力和资本来勘探石油区域,Pertamina在1970年代将石油特许经营合同转包给跨国公司。[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