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重点工程

156项重点工程
156项重点工程,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该工程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持续约十年,直至中苏关系破裂为止。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配套为重点,中国初步建起了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1950年代任中央财委主任与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的陈云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百五十六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1][2][3]

项目确定

1949年1月苏共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到河北省西柏坡中共领导人会谈。2月6日毛泽东向米高扬提出需要3亿美元贷款、300辆汽车,以及各种必要的物资、机器、石油产品和造币用的银子等援助,希望能够从1949年起在三年内分期提供。
156项重点工程
1949年6月21日,刘少奇、高岗、王稼祥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初步会谈中,希望获得苏联3亿美元的贷款,由于中国国内正在建立统一管理经济的机关,解放区正在不断扩大,缺乏专家与资料,一时无法向苏联提出全部订货货单,希望苏联主要专家来华与中国共同商定全部或主要部分货单。8月14日,刘少奇与来华苏联专家的负责人柯瓦廖夫及苏联专家220人一起离莫斯科回国,中苏两国专家共同研究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具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