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润

商业活动中衡量企业盈利趋势的主要指标
毛利润(gross profit),[2]又称毛利,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销售毛利,指净销售扣除销货成本(不包括销售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二是在西方国家中等同于边际利润概念;三是在中国国营企业中,是指工效挂钩企业计算应提工资总额的初结利润,即未扣除应提新增效益工资的利润额。[1]一般毛利润公式表示为:毛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5]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迁第一次提出了一般合理利润率的概念,他公开肯定农、工、商各行各业的正常合理利润率为每年20%,对“毛”利润和“纯”利润做出了区分。[7]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们通过对企业定价的实证研究发现了厂商实际采用的定价方法和影响厂商调价的要素,即企业一般是通过计算平均生产成本加毛利的方法来制定价格。[8]影响毛利润的直接因素有销售数量变动、销售单价变动、单位销售成本变动等,间接因素包括市场供求变动、成本管理水平、产品构成及其独特性等。[9]提升毛利润可以从增加供应商丰富品类、增加增值服务和技术服务价值、严格控制存货、控制汇率风险,和客户签订汇率 联动机制协议等方面入手。[10] 在制造型企业中,毛利率所占的比例一般为30%左右。[11]2018年销售毛利率最高的行业为食品饮料,达48.29%。其次为休闲服务,行业毛利率高达41%,医药生物销售毛利率达36%。[12]
毛利润是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利润构成分析最常用的一个指标,是企业经营业务本身所取得的经济增加值或附加价值,它不受企业营业税率高低的影响,不受企业管理费用开支水平,即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仅仅反映与企业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消耗所能取得的利差的大小。[5]但当企业的主要营业成本不是销售成本,而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那么,高毛利润并不必然代表盈利能力强,如在休闲服务、医药制造、软件等行业。[13]此外,高毛利率意味着高税收,尤其是在在以流转税为主的国家。[13]

历史沿革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迁第一次提出了一般合理利润率的概念。他公开肯定农、工、商各行各业的正常合理利润率为每年20%。他说:“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也即授资一百万的年毛利润(即未扣除“更徭租赋”的利润)为二十万,即20%。如果其他任何行业每年的毛利润“不中什二,则非吾财”。司马迁的这一观点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他已指出包括更徭租赋在内的毛利润这个概念。他虽然未清楚地表述纯利润概念,既已理解“毛”利润,则“纯”利润概念是不可能不理解的。第二,更为特殊的是他所谓20%的年合理利润,实际上是农业、工业和商业各社会经济部门的平均利润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