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纹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出现在陶器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植物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也随之演变[1][2][3]。
历史沿革
植物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前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刻画的谷穗纹和藻纹。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彩陶文化阶段,叶形、豆荚形、花瓣形等植物纹样变得更为常见,构图和表现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彩绘植物纹最为丰富,叶形纹种类尤其多。商周时期的陶器和原始青瓷上流行的叶脉纹,属于抽象性植物纹样。战国、秦汉至六朝前期,陶瓷器上常见的柿蒂、卷草等图案化的植物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隋唐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西域风格的花卉纹、叶纹、草纹使得瓷器装饰面貌焕然一新。宋代瓷器上的植物纹发展得丰富多彩,磁州窑的竹枝、小树、芦苇、花卉等植物纹堪称典范。定窑、耀州窑、吉州窑等名窑通过印花、刻划、绘画等多种技术手段表现出各自特色的植物纹。元、明、清各代的植物纹更加丰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上的植物纹既有情趣的图案,又有写实的绘画,同时也包含了许多吉祥图案,如寿桃、灵芝、松竹梅“岁寒三友”和兰花竹菊“四君子”。 典型纹样
莲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