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是指B.H.韦斯特利与M.麦克莱恩在 1957 年提出的一种供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式。认为传播行为应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其模式如图示。图中 X 表示周围的信息,指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事物;A 表示传者(信源);C 表示传播路线上的把关人;B 表示接受者;fBA 表示接受者向传者反馈;fBC 表示接受者向把关人反馈;fCA 表示把关人向传者反馈。他们强调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和反馈的作用,各种信息要经过把关人的过滤,才传给接受者,接受者的反馈是多方面的,可以反馈给把关人,由把关人反馈给传者;也可以直接反馈给传者。
简介
如下图所示。
模式中的诸要素表示如下意义:
x:代表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事物,传播这些事件或事物的信息要借助大众媒介。 a:有意图的传播者,如政治家、广告客户、新闻来源等,是“鼓吹者”角色。 c:指媒介组织或其中的个人,也称把关人,它们从a或x处选择 信息,传播给b(受众)。b指受众或“行为”角色,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一个社会系统。 x’:指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作出的选择。 x”:指媒介组织向受众传递的加工过的信息。 fba:指受众(b)向原始信源(a)的反馈。 fbc:指受众通过直接接触或受众的研究向传播组织的反馈。 fca:指传播者(c)流向鼓吹者(a)的反馈。这一模式分析了a、b、c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了传播过程的交互性,注重了反馈的重要性。用这一模式解释教育传播过程时,a为教学信息的编码者,c为授课教师,b为学习者。在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多种教学信息,并重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教学信息编制者也应获得教师和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提高所编教材、课件等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