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芳

清朝时期官员
黄体芳(1832年—1899年),字漱兰,号莼隐,别署瘦楠、东瓯憨山老人,浙江瑞安人,时称“瑞安先生”。[1][2]
黄体芳生于瑞安县城(今罗阳镇),咸丰元年(1851年)考中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斩获进士功名。其家族科举成绩斐然,他与兄长黄体立、儿子黄绍箕、侄子黄绍第、侄孙黄曾铭一门五人皆登进士之列。黄体芳本人入选庶吉士,继而获授编修一职,致力于掌故研究探讨,后续仕途顺遂,陆续升任内阁学士江苏学政、兵部左侍郎以及左都御史等职位。晚年的他,投身教育事业,出任金陵文正书院主讲教师。彼时局势动荡,黄体芳在晚年间加入强学会,秉持变法图存的理念,积极投身时代浪潮,还创办了江阴南菁书院。身为维新派人士,他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颇为认同,多次呈书上奏,评议时政得失,其间因弹劾李鸿章一事,触怒当道,遭降职处分,改任通政使。黄体芳留有《漱兰诗葺[qì]》著作传世。在晚清官场,他与宝廷张之洞张佩纶一同被称作“清流四谏”或“翰林四谏”,在朝堂之上素以直言敢谏著称。[2]
光绪七年(1881年)迁内阁学士,提督江苏学政。次年,授兵部左侍郎,在江阴创建南菁书院。中法事起,建议索还琉球,经画越南。光绪十一年(1885年),劾李鸿章治军二十馀年无效,请敕曾纪泽归国练兵,因连旨,左迁通政使。后两署左副都御史,奏言自强之本在内治,又历陈中外交涉得失,以后都证实他的预言。光绪十七年(1891年)乞休,先后主讲河南大梁、信陵、敬敷书院和江宁文正书院,并列籍康有为在南京发起的上海强学会。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病逝。[2]

人物经历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自署东瓯憨山老人,瑞安人。清同治二年(1863)中二甲进士,初授翰林。四年散馆授编修,六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七年[zhuó]侍讲,八年视学福建,十二年为山东学政,十三年转翰林院侍读,九月转右春坊右庶子。光绪二年(1876),学政任满还朝。三年六月,上《裁定外省陋规疏》。九月,张佩纶奏请广开言路以拯时艰,诏饬朝臣各[shū]己见。四年,应诏疏陈时政得失,劾户部尚书董恂及前山西巡抚鲍源深。五年,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迁詹事府少詹事,折参工部尚书贺寿慈,劾使俄大臣专擅误国,言人所不敢言,和张佩纶张之洞宝廷合称“翰林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