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瑈(조선세조,1417年—1468年),[1]字粹之,为朝鲜王朝第七任君主,在位时间是1455年至1468年。他系朝鲜世宗李祹[táo]嫡次子、朝鲜文宗李珦[xiàng]之弟,母亲是昭宪王后沈氏。[2][3]
在世宗在位期间,李瑈获封晋平大君、咸平大君,后为首阳大君。1452年,他受命出使明朝;次年,即1453年,朝鲜国内爆发“癸酉靖难”,局势由此发生重大变动,李瑈凭此变故掌握了实质权力。1455 年,他致使侄子朝鲜端宗让出王位;次年,得到明朝正式册封为朝鲜国王。[3] 李瑈即位之初,面临端宗复辟的局势,采取一系列举措予以镇压,借此稳固自身统治。在国内政务方面,他着力强化专制王权与中央集权,主导修订《经国大典》,借此完善各类制度;推行职田法,对国内土地资源及官员俸禄体系进行调整;大力扶持佛教,使之在朝鲜国内获得进一步发展;同时重视武备整顿,强化国家军事力量。于对外事务上,他两次指挥军队越境征伐女真部落,意图借此彰显朝鲜国威;在与明朝、日本、琉球的往来中,维持相对平稳、友好的外交态势。[3] 1468年,李瑈离世,终年52岁,身后获庙号世祖,谥号惠庄,朝鲜王朝依照规制,将其葬于光陵。[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