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是北京西山著名的古老寺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寿安山南麓,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初称兜率寺,由于寺内供奉有一尊元代铸造的铜卧佛,故俗称卧佛寺。卧佛寺经历代整修、扩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十方普觉寺。[2][3][4] 卧佛寺坐北朝南,建筑规整,对称严谨,由三组平列的院落组成。山门殿前的四柱七楼琉璃牌坊,额书“同参密藏”,背面为“具足精严”,均为高宗御笔。山门殿后是四大天王殿,再往后是三世佛殿及东西配殿,三世佛殿面阔5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歇山顶,殿前门额上有雍正御笔“双林邃[suì]境”木匾额。三世佛殿后就是卧佛殿,面阔3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时铸造铜质实心释迦牟尼卧佛像,长5.3米,高1.6米,重约54吨,头西面南,右手曲肱托首,左手平舒放于腿上,造型浑朴景致,净化肃穆。东路院为寺僧起居处所,西路院有三座行宫院。[3][5] 卧佛寺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2001年6月25日,卧佛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5][1]
名称
寺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译音,意为“妙足”、“知足”。1320年元英宗)继位,在兜率寺的旧址上扩建。改名“昭孝寺”,后改“洪庆寺”。1321年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和12弟子的泥像。明正统八年(1443年)重建后改称“寿安禅林”。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改名十方普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