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病害-快懂百科
森林病害是指由病原生物或不良的气象、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林木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的病理变化[1][2][3]。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林木生长不良,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枯死和生态系统退化。 影响与危害
森林病害有时会导致大面积森林的毁灭。例如,1904年后板栗疫病传入北美,不到40年间就摧毁了大约5400万亩的美国板栗纯林。这种疾病使得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树种难以继续用于造林。20世纪初在美国流行的松疱锈病导致了该地区大量的美国五针松死亡,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这种病害自50年代起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红松人工林中不断蔓延,一些林分的死亡率达到40%以上,并有日益扩散的趋势。除了经济损失,森林病害对人类居住环 境的破坏也不容忽视。20世纪以来,欧美国家许多大城市因为行道和庭院的榆树感染榆荷兰病而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病害分类
森林病害可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类。前者是由寄生性生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后者则是由不良的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不具备传染性。常见的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引起的病害最为常见,占森林病害的80%以上。细菌对森林的危害相对轻微,目前已知的严重细菌性林木病害仅有杨树细菌性溃疡病和青枯病等少数几种。病毒主要侵害阔叶树种,引起花叶病和枯斑,但很少危及裸子植物。类菌原体最早于1967年在泡桐、桑等植物的韧皮部细胞中发现,现在已知它可以引起数十种木本植物的病害,包括泡桐丛枝病、枣疯病、美国榆韧皮部坏死等。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许多被认为由病毒引起的林木病害实际上与类菌原体有关。森林中最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是桑寄生、槲寄生和油杉寄生,它们寄生于林木枝干上,可以引起肿瘤、枯枝或全株枯死,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森林和经济林构成特别大的威胁。线虫会侵害苗木和林木根部,引起肿瘤,或者侵入输导组织导致枯萎。大多数病原物入侵林木后会在体内扩张,其中多数只会导致局部性病害,而病毒和类菌原体等通常会引起全身性的系统性病害。病原物在自然界主要通过风、雨和昆虫等外部力量传播。例如,桑寄生的浆果是鸟类喜爱的食物,经过鸟类消化道后仍然能够保持正常的萌发力,因此可以通过鸟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