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颅咽管瘤-抖音百科
小儿颅咽管瘤是良性的颅内肿瘤,由胚胎颅咽管残余细胞发展而来。小儿颅咽管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16%,发病的高峰年龄为8~12岁。小儿颅咽管瘤主要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以视力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小儿颅咽管瘤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切除肿瘤,并辅以术后放疗,可使患儿得到长期的生存。小儿颅咽管瘤术后因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而出现的第二性征发育差、身材矮小、肥胖、长期尿崩等问题是影响患儿长期生存后的重要因素。小儿颅咽管瘤由于肿瘤位置深,毗邻结构复杂重要,导致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和合并症发生率高,患儿的生存质量低下。 就诊科室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有以下两种学说。
先天性剩余学说
这是被广泛接受的组织发生学说。Erdheim最早观察到正常垂体的结节部有残存的鳞状上皮细胞,认为颅咽管瘤起源于这些残余的上皮细胞。在胚胎时期的第2周,原始的口腔顶向上突起形成一个深的盲袋,称为Rathke袋,随着进一步发育,Rathke袋的下方变窄而呈细管状,即称之为颅咽管或垂体管。在正常情况下,胚胎7~8周颅咽管即逐渐消失,在发育过程中常有上皮细胞小巢遗留,即成为颅咽管瘤的组织来源。
鳞状上皮化生学说
1955年Luse和Kernohan观察了1364例尸检的垂体腺,发现仅24%有鳞状上皮细胞巢,其出现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20岁以下者鳞状上皮细胞巢出现率很低,因此,他们认为鳞状上皮细胞巢是垂体细胞化生的产物,而不是胚胎残留。另外,还有人观察到垂体腺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的混合,并且见到二者之间有过度,这一发现也支持化生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