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菊

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的首倡者
余家菊(1898-1976),字景陶,湖北黄陂人。1918年夏,于中华大学中国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中华大学附中学监(教务主任)。后留学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成为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的首倡者,“国家主义教育”的理论构建者与践行者之一[1]
余家菊的第一部作品《梦的心理学》首发于《光华学报》,又被上海时事新报》转载。又因中华大学名师邹允中教授的启迪,余家菊课余时间还翻译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名著《社会改造原理》。并经李大钊推荐,《北京晨报》迅速发表与结集出版。1920年8月,余家菊应聘到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

简介

余家菊,字景陶,又字子渊,湖北黄陂研子岗大余湾人。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被誉为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中央研究院院士。余家菊不仅是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的倡行者、理论构建者和新式学校军事训练的最初提倡者,还对中国儿童教育、心理、义务教育、民族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等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或主张。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成为国家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