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天王图》(又名《天王送子图》《释迦降生图》),[1]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的纸本墨笔画,一说宋人摹本。[1]该作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2]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1] 《送子天王图》全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描绘天神端坐中间,两旁有文臣、仙女和武将力士围绕;第二段描绘四臂披发尊神,身后烈焰腾腾;第三段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着他去拜谢天神的故事。[3]《送子天王图》中的人物形象,如天王、文臣、武将、神女、鬼怪等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其动作行为与神情表现也各具神韵。武将身材饱满而有力,神女纤巧而秀颁,神怪则骨骼肌肉凸起,给人苍健之感。吴道子笔下略带夸张的人物造型,体现出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追求。[4]
在《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等人「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开创了兰叶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chún]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笔势夭矫,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他敷色比较简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而它作为一幅中国画,昭示着中国绘画中线描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铁线」衍生出「兰叶线」,从此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大备。[5]
创作背景
吴道子生活在盛唐时期。[6]唐代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物质基础雄厚,寺庙兴起,佛像画大量增加,人物画主要的内容及作用是赞美帝王官员的功德。而佛教逐渐融合于唐代的社会环境后,被人们与中式的封建神话故事中的神怪形象结合,从而被画家们创作出许多中式的佛教题材绘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