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

中国安徽省的人工运河、淮河支流
茨淮新河(Ci-Huai Relief River),20世纪70年代初兴建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地处淮北平原中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平坦,比降约为0.12‰,流域面积6960平方千米,截流面积5977平方千米,其中安徽省境内4329平方千米,河南省1648平方千米。[4]茨淮新河上起颍河左岸阜阳市茨河铺,东流,截引茨河、西淝河等原有水系,至怀远县荆山口南侧入淮河,流经安徽省阜阳市、亳州市利辛县蒙城县淮南市凤台县蚌埠市怀远县等市县,全长134.2千米。茨河、西淝河、芡河分别在茨河铺闸、插花闸、上桥闸的下游汇入茨淮新河。其主要任务是分泄颍河洪水和承泄茨河、西淝河来水,减轻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怀远段防洪压力,同时具有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功能。[1][3]
有关部门在20世纪50年代即有开挖淮北新河分泄淮河、颍河洪水的设想。1970年水电部在徐州会议上研究了解决颍河洪水的意见。1971年2月治淮规划领导小组把茨淮新河怀洪新河作为扩大淮河中游洪水出路的战略性大型骨干工程上报国务院。1971年3月安徽省提出了《茨淮新河工程设计任务书》,经水电部同意后于同年11月正式动工兴建。1974年紧接着又进行了茨淮新河灌区建设,水电部批复灌区近期规模为13.13万公顷。[2]1980年5月,茨淮新河河道五段施工全部完成。[5]
2000年4月,茨淮新河灌区被列入国家大型灌区,重新规划灌溉面积近期13.4万公顷,远期21.23万公顷。茨淮新河河流按5年一遇和20年一遇设计流量,西淝河以西设计流量分别为1400立方米/秒、2000立方米/秒,西淝河以东设计流量分别为1800立方米/秒、2400立方米/秒。茨河直接引入新河不再受颍河顶托,西淝河汇入茨淮新河。茨淮新河从上至下分别兴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上桥等4个枢纽以控制分泄颍河洪水和调节水位,河道蓄水量4350万立方米,可终年通行300吨级驳船。与此同时,灌区已建灌溉站458座,排灌站73座,总装机818台。[2]茨淮新河流域是全国重要粮棉产区,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棉花产量较大。流域上、下游耕地利用差异很大,下游的怀远、凤台潘集以水稻为主,而上游的利辛蒙城、颍东、颍泉以种植旱作物为主。[3]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