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6运输机(英文:Curtiss C-46 Commando[1]),别名“突击队员”,是由美国寇蒂斯·莱特飞机公司1937年研制生产的活塞式运输机。[2][3]
1937年,美国寇蒂斯·莱特飞机公司开始研制生产新式的活塞式运输机。1940年3月,原型机CW-20首次试飞,1942年装备美国部队后,命名为C-46。C-46运输机共生产3180架,其中最多的是C-46A货物/兵具运输机和C-46D兵员运输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C-46由民航客机转为军用运输机,美军和盟国部队广泛使用该机型。1942-1945年间的“驼峰”航线空运中,该机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使用大批C-46飞机援助国民党空军向中国东北地区空运部队,在此期间,有18架C-46飞机通过起义或被缴获等途径先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加之后来修复一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空军和民航的主力运输机。[2][3][1] C-46运输机翼展为32.91米,机长为23.26米,机高为6.62米。其空重为13,374千克,最大起飞重量可达18,144千克。动力系统方面,C-46运输机搭载了两台普拉特惠特尼R-2800-43两排18缸径向发动机,每台发动机的功率为1500千瓦。在性能方面,该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为424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为278公里/小时,最大航程为3701公里。[1]1982年,C-46飞机从中国空军全部退役,其中有3架收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2] 发展沿革
二十世纪30年代初,美国的波音247、道格拉斯DC-2、DC-3等 全金属结构旅客运输机相继投入使用,航空运输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寇蒂斯公司于1936年开始研制与DC-3竞争的高性能双发运输机CW-20,首架原型机于1940年3月26日首飞。但由于欧洲战事日益激烈,加上CW-20的续航性能未达到设计值,所以民航公司订货数量很少。但美国陆军航空队为加强军事空运能力,却看中了CW-20宽大的机体,加以修改后,于1940年以C-46A的型号投入批生产。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军订购数已达500架以上。C-46有多种改型,累计生产约3181架,其中生产最多的是C-46A货物/兵员运输机和C-46D兵员运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