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陈福田喜欢音乐,常参加校、系的文艺演出。1926年5月10日,在清华大礼堂举行音乐大会,清华教职员歌唱团也参加了演出,他和徐国祥教授的四人的小合唱,就颇见水准,很受欢迎。他还会拍电影。1946年联大学生复员,十月初的一个星期日,师生们一起乘着几辆大卡车回到清华园,在清华园的牌坊前举行了抗战胜利后的返校仪式,当时的纪录片就是陈福田拍的。他还是体育爱好者,身体健壮,在国外读书时,他就是校垒球队主力。在清华和西南联大期间,他曾担任校男垒、女垒队的教练,多次率队外出比赛,捧过不少奖杯。 陈福田还会种菜。在西南联大时期,他和陈岱孙、金岳霖、李继侗等教授,开辟了一个菜园,陈福田写信给檀香山的美国亲属,从美国邮寄来菜子。课余闲暇,几个教授一起浇水、施肥、除虫、拔草。俗就俗吧,只要自己活得高兴,大雅大俗的陈福田并不在意钱钟书的讥讽,依然在清华外语系兢兢业业任教25年,桃李满天下,誉满教育界,这人生也够辉煌了。 陈福田的外语很好,是童子功,可是他著作不算多,影响也不大,计有《西洋小说》《大一英文》几种。 其讲课水准也不敢恭维,讲课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中规中矩,用当年他的学生许国璋的话来说:陈福田上课缺乏感染力,而钱钟书虽然年轻,还是副教授,但讲课一点不比叶公超、吴宓、陈福田这些资深教授逊色。的确,钱钟书讲课,绘声绘色,语言幽默,旁征博引,天马行空,很受学生欢迎,因而他说“陈福田太俗”也不是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