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星系

一种小型星系
矮星系(英文:Dwarf Galaxies)是一种小型星系,可能包含1000颗至数十亿颗恒星不等。[1]它们不像大质量星系能维持漩涡密度波并与伴星系相互作用,引发恒星形成爆发。多数矮星系较为单调,被喻为“平民星系”。[4]
矮星系的形状不固定,有些呈圆形,有些则呈不规则形状。从数量上看,它比普通亮度的星系(旋涡星系、椭圆星系等)多很多。[4]在早期宇宙中,暗物质密度的波动可能形成了引力势阱,气体在此聚集并开始形成恒星,从而导致矮星系的诞生。[5]矮星系经历的演化过程可能显著改变其外观和组成。与大型星系的相互作用可能剥离它们的气体和恒星,这种现象被称为潮汐剥离,导致矮不规则星系转变为矮球状星系。[6]矮星系观测方法多样,包括综合光测量法、星计数法,还可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中性氢等气体了解相关特征。[7][8]矮星系的典型代表有大麦哲伦云[9]狮子座A[10]图卡纳二号、[11]仙女座四世等。[12]
矮星系虽天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宇宙演化中扮演关键角色。虽然体积小,矮星系可能富含暗物质,有些星系的暗物质占其总质量的比例高达99%。这使它们成为研究这种神秘物质的宝贵实验室。同时,其超高的密度在宇宙进化的电脑模拟图中得以显现,在古老星系中的实际数量或许远超天文学家预期。尽管矮星系可能并非宇宙研究的最重要对象,但后续仍需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与探索。[6][13]
矮星系的发现不能归功于单一个体,因为这一过程涉及了多位天文学家长时间以来的观测与研究。然而,“矮星系”这一术语以及对这些较小星系的分类始于20世纪中叶。[2]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