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珊

中国现当代作家、巴金夫人
1
4
萧珊 (1917年-1972年)女,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笔名程慧、慧珠。浙江[yín]县(今宁波市)人。中国女作家、翻译家、编辑,巴金的妻子。[1][5][3]
1918年1月8日,萧珊出生于浙江鄞县(宁波)。1930年,萧珊考入鄞县县立女中(现宁波二中),读初中。1934年上半年,萧珊参加了抗日爱国学生运动后,逃离到上海,并在上海南市务本女中继续读书。1936年,萧珊因喜爱巴金小说,遂与巴金通信从而结识并相恋。1937年9月,淞沪抗战爆发,萧珊与爱国学生投入抗战运动,去伤兵医院当义务护士。10月31日,萧珊用笔名“慧珠”在《烽火》第九期上发表散文《在伤兵医院中》。1938年7月,萧珊在上海爱国女子中学高中毕业。1939年,萧珊以“陈嘉”笔名发布散文《在孤军营中》《汽车中》《沪港途中--旅途杂记》等作品。8月,萧珊考入中山大学外文系,随后转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一年级。1942年,萧珊辍学,留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桂林办事处帮助巴金做一些工作,并自学英文。
1944年5月8日,萧珊在贵阳与巴金结婚。1945年12月16日,萧珊生下女儿李小林。1950年7月28日,萧珊的儿子李小棠出生。1951年3月开始,萧珊在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夜校高级班学习俄文,后来,相继翻译了《阿细亚》《初恋》《奇怪的故事》《别尔金小说集》《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等作品。1960年4月,萧珊的散文《幸福的会见》在《上海文学》第四期上发表。1966年5月,萧珊完成散文《在刘胡兰烈士故乡》。6月,“红卫兵”运动在全国兴起,萧珊和巴金多次遭受批斗。1972年7月22日,萧珊入住上海中山医院,确诊为肠癌肝转移。8月8日,萧珊因肠梗阻危及生命,由巴金签字同意做手术。8月13日上午,萧珊逝世。萧珊逝世三年后,巴金将萧珊骨灰接回寓所,安放在床头五斗柜上。[6]2005年巴金去世,他和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7]
2009年,《萧珊文存》出版,全书70多万字,包括她的创作,翻译、书信、日记等,这是她的著译第一次被系统结集出版。[8]2018年版的《萧珊文存》增补本,增补新发现的诗文,并分为《萧珊诗文集》《萧珊日记书信选》《别尔金小说集》《初恋》四卷。[8]
萧珊离世后,巴金写下《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寄托哀思。[2]其中,《怀念萧珊》是巴金“缅怀故人"系列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全文共有四部分,表达巴金对爱妻萧珊的的怀念,对萧珊去世的悲痛。[9]2006年,《巴金研究集刊》刊发一组萧珊与茅盾夏衍穆旦等作家、友人的通信等原始文献。2018年,巴金故居主办的内刊《点滴》2018年第1期推出“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小辑”,刊发新发现的萧珊佚文、与之有来往的作家的回忆文章和对其生平的全面追踪的文章。[8]同年,是萧珊诞辰100周年。巴金故居围绕纪念萧珊诞辰100周年举办了萧珊纪念展,并辅之以其他纪念活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