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权

能够保护资金借出人的法律协议
抵押权( mortgage)是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对债务人或其保证人提供的财产有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权利。提供抵押财产的债务人或保证人称为抵押人,接受抵押财产的债权人称为抵押权人。抵押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由抵押人占有并使用、收益。抵押期间,债务人不得擅自处分抵押物,否则债权人可干预。当债务履行完毕或抵押权因其他原因消灭时,抵押权人应向抵押人返还抵押物。抵押物在抵押人保管期间灭失、毁损的,抵押权人有过错应承担责任。抵押权依合同设定,随主权利的存在、变更、消灭而存在、变更或消灭。中国法律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可提供财产作为抵押物,债务人不履行的,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物折价或变卖价款优先受偿。[1]

定义

民法典》第394条对抵押权进行了立法定义,明确了抵押权的设立通常涉及抵押合同和抵押登记两个环节,且抵押权人和债权人必须是同一主体。在此背景下,如果债权人委托他人代签抵押合同并代持抵押权,且符合隐名代理的条件,则抵押权归属于债权人。抵押权作为一种不转移占有的担保物权,其成立、存续、权能、担保效力和消灭均独立于抵押财产的占有状态。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区分担保物权的成立与担保合同的效力,以解决与其他担保物权的交织问题。此外,工程价款优先权属于法定担保物权,但不属于法定抵押权。抵押权可以用于担保未来的债权,但需在抵押权实现时确保债权成立且特定。在某些特定领域,如机动车融资租赁等,仍应承认所有权人的抵押权。[2]

抵押权的特征

在《民法典》中,第1款描述的抵押权是通过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创设取得的,属于典型的意定抵押权。根据第400条、第402条和第403条的规定,设立抵押权的过程包含两个环节:抵押合同和抵押登记。具体来说,在动产抵押时,抵押人和债权人需要签订书面抵押合同,《民法典》第400条规定抵押合同自生效时抵押权即产生。但是,未经登记,抵押权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民法典》第403条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对于不动产或不动产物权抵押,抵押人和债权人需要签订书面抵押合同并办理抵押登记。《民法典》第402条规定,债权人自登记时取得抵押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