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椰子,棕榈科椰子属常绿乔木,树干挺直,树冠呈球形或半球形,植株高大,可达15-30米。[2]海南栽种椰子自汉代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果实颜色由青绿转黄褐色,摇动有水声时即为成熟。海南椰子具有建材、榨油等多种用途,全株各部分都有用途,果实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2][3]
海南岛上原本没 有椰树,最早的椰子来自马来半岛。椰子素来是海南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在海南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占全国椰子种植面积的99%。在20世纪90年代,海南岛就盛产椰子糖、椰子粉,如今来海南的游客离岛的伴手礼中依然有椰子糖、椰子粉,为海南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收益。椰子的分类按照高矮可以分为高种椰子、矮种椰子和中间类型椰子(即半高种椰子)。海南省种植的种类仍然以高种椰子为主。[4][5] 椰树是海南的省树,椰树身上体现的“扎根守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独特的海南名片。[2] 形态特征
植株高大,乔木状,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羽状全裂,长3-4米;裂片多数,外向折叠,革质,线状披针形,长65-100厘米或更长,宽3-4厘米,顶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达1米以上。花序腋生,长1.5-2米,多分枝;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最下部的长60-100厘米或更长,老时脱落;雄花萼片3片,鳞片状,长3-4毫米,花瓣3枚,卵状长圆形,长1-1.5厘米,雄蕊6枚,花丝长1毫米,花药长3毫米;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阔圆形,宽约2.5厘米,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果卵球状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约15-25厘米,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基部有3孔,其中的1孔与胚相对,萌发时即由此孔穿出,其余2孔坚实,果腔含有胚乳(即“果肉”或种仁),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