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体-快懂百科
实体(英语:Substance),作为哲学概念而言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该词源于拉丁文Substare,有本质、具体事物、个别主体、现象的支持者等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实体是最基本的原始的东西,即质料,如水、火土、气等元素,但质料是潜在的实体,形式是现实的实体。他还将实体理解为质料、形式构成的个别事 物,即综合实体。基于此定义,亚里士多德又将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是个别事物与种类的关系。[1][2] 中世纪的唯实论哲学家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理解为普遍、一般的存在,唯名论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事物才是实体。近代 以来,霍布斯、笛卡尔、贝克莱、洛克、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实体概念作了新的阐述。[2][3]霍布斯认为一切物质存在都是实体,唯一属性是广延,霍布斯认为实体概念和上帝一样,都是没有确切内涵的名称。受霍布斯影响,洛克延续了物质实体这一解读,但洛克认为存在精神实体,“属”“种”等名称所表示的实体的“名义本质”,而实体的“实在本质”是经验所不能及的。[2][4]贝克莱则宣称没有物质实体的存在,只有精神实体 。[3][1]笛卡尔认为既有精神实体,又有物质实体,但二者不能相互决定,即“心物二元论”。[2][4]为解决心物二元论,康德将实体理解为先天的、非经验的。[5][6]黑格尔则从主观辩证法出发,提出实体即主体,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4] 当代哲学中的英美分析哲学延续休谟的思路,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如维特根斯坦使用逻辑结构,将“逻辑结构”实体化。[7][8]欧陆哲学却开启重建本体论之风,其具体做法是,用实存概念来代替实体性的存在,从而建构起实存本体论,即现代形而上学,海德格尔使用的此在在世,萨特使用的“自为的存在”实质上都是变换了说法的实存。[9][10]心灵哲学以心身问题为切入点思考实体问题,提出了同一论、功能主义、属性二元论、实体二元论、心身平 行论等观念。[11][12]怀特海认为,在经验事实的意义上,实际存在物才是实体,但在形式的意义上它不是。属性实例论则将实体转化为属性实例概念(一种基本的非还原的个别属性),认为事物由其属性实例构成。取消论则否认传统的意向实在论具有的合理性,继而否认存在“实体”概念。[13][14] 定义
实体,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有本质、具体事物、个别主体、现象的支持者等意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该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