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3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1936年首次发现于良渚,1959年被证实命名。该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南到钱塘江,北达江苏省中部地区。良渚文化与马家滨文化和崧[sōng]泽文化一脉相承,代表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该文化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大量的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制作精美,形态多样,包括玉璧、玉琮、玉环、玉钺[yuè]等,其中玉璧是最具代表性的良渚文化玉器之一。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技术高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 源流
环太湖地区的史前玉器,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纹饰由简单到繁复,形体由小到大的过程。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玉器玉质较为粗劣,硬度不高,均为素面无纹的小件管、珠等装饰品,制作工艺还很粗陋,一般仍是沿用旧石器时代制造石器的传统工艺,表面磨制较为粗糙,钻孔多不准,而偏离中心,表现出原始特征。至崧泽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初步具备鉴定玉材的能力,软玉的使用就是较好的证明,玉器的种类也有所增加,环、斧的出现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趋向,同时也标志着制作技术的进步。鉴于崧泽文化已开始使用硬度较高的软玉制作器物,故推测此时可能已出现了石英砂等介质,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来看,当时已有了较高的抛光技术,钻孔技术也略有进步。良 渚文化玉器继承崧泽文化玉器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改进了切割、抛光、琢刻、钻孔等制玉工艺,制作了种类各异的良渚玉器,创造出了灿烂的良渚玉器文明。 材质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根据反山、瑶山、福泉山、寺墩等多处遗址出土玉器的矿物学鉴定,以具有膻状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闪石玉为主力军,其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