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会战-抖音百科
长沙会战,又称长沙保卫战,是指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1]日军前三次进攻长沙,均被中国军队击退到原阵地。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长沙城被日军占领.[2]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湖南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日军第11军于1939年9月14日发起第一次长沙战役,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进攻长沙,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至10月15日,日军主动撤退,双方恢复战前原有的对峙线。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后,中日双方在湘北仍隔新墙河对峙,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日军第11军对中国第9战区的战力一直想寻机击破。1941年9月,日军第11军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守军以“长沙为军事、经济要地,应尽量确保”为前提,发起反击。至10月9日,日军第11军各部队陆续撤回新墙河以北,改为守势,双方再次以新墙河为界,隔河对峙。两个月后,日军为策应南下进攻香港的行动,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分8路强渡新墙河,中国军队逐次抵抗。此后中国军队在长沙外围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日军伤亡重大,被迫后撤,双方恢复原态势对峙。1944年5月,日军为打通中国南北交通线,再次对长沙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因协同作战不力等因素,迅速溃退,截至6月18日长沙城沦陷。[2][3][4][5] 战争背景
抗日战争形势转变
1938年10月,日本在侵占广州、武汉以后,作战人员、物资消耗巨大,补给线拉长,兵力、火力分散,其“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已经破产。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极大地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军方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准备在中国战场长期作战,同时寻找战机通过歼灭战消灭中国军队主力。[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