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来菇-抖音百科
雨来菇[1](拉丁学名:Nostoc commune[5]),学名普通念珠藻,[3]别名葛 仙米、雷公菌、地皮菜、地耳、地步菇、地衣、地菌和地软等,是蓝藻门、念珠藻科、念珠藻属的一种低等的多细胞群体蓝藻。[6][4] 雨来菇的不具有分支,而是呈现为丝状结构,这些丝状体会弯曲并相互缠绕。在其生命周期中,幼体呈球形,成熟后会扩展为扁平皱折膜状或波状片体,边缘可能不规则撕裂,有的甚至会有穿孔。植物体没有固定的形状,生长时可以向各个方向延伸,宽度可以达到数厘米至数十厘 米。雨来菇的常见颜色为蓝绿色、橄榄绿或褐黄色,其丝体细胞为短桶形,宽度在4.5~6微米之间,长度约为5微米。当藻丝延长并缠结时,会形成外胶,吸水后会变大,其外形类似木耳。在干燥状态下,雨来菇的色泽一般呈现灰色或黄褐色,而湿润的鲜体则多呈墨绿色。[7]靠光合作用制造养分,春夏生小雨后,无根,雨后收,入食作汤、拌炒菜用。[8]雨来菇广泛生长在世界各地,在北极、南极、山区、沙漠和森林等均可以正常生长,因其喜爱紧贴地面,爬附于荒地、岩石周围的土表、草丛之中,同时对生长环境的钙含量需求很高,故经常发现于石灰石区和喀斯特熔岩地带等。[3] 雨来菇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许多稀有的天然活性物质,在水产养殖、农业和环保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9]雨来菇为药食兼用藻类植物。有清热明目、收敛益 气的功效。用于治疗目赤红肿,夜盲,烫火伤,久痢,脱肛。[2]堪称世界珍稀,中国一绝,为高蛋白多功能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10] 雨来菇的食用历史在中国至少已有2000多年,古籍中多有记载。[11]世界上最早关于雨来菇记载的是中国梁代陶弘景写的《名医别录》,雨来菇也被叫做葛仙米、地耳,关于“葛仙米”的由来可见《几暇格物编》“俗云,晋葛洪隐居乏粮,采以为食,故名。”[12]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