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在当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 创作背景
《沙家浜》[1]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后由北京京剧团移植改编为京剧《地下交通员》,之后,1965年再由著名作家汪增祺执笔改编为京剧《芦荡火种》。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是常熟县的一个联络站。联络员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保护新四军留下的伤病员,并与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巧妙周旋,最后与新四军主力配合,将胡传魁、刁德一及日军黑田等一网打尽,沙家浜又竖起红旗。 毛主席在看了《芦荡火种》后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于是经毛主席提议,正式改名为《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最初被正式定为样板戏的正是交响乐《沙家浜》,而非京剧《沙家浜》,虽然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 交响乐《沙家浜》保留了京剧《沙家浜》中几乎所有正面人物的唱腔,而在《序曲》、《坚持》、《奔袭》、《胜利》等乐章中,曲作者还创作了大量交响合唱段落,使整个作品不但具有京剧的韵味,还颇具恢宏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