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2]又称原发性视网膜脱离,[3]是一种威胁视力、具有潜在致盲风险的眼部急症。[2]
早在1923年Gonin就指出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在于封闭裂孔。1971年有学者提出了玻璃体切除术用于治疗该病,随着技术和仪器的持续更新进步,该手术现已成为治疗RRD的首选方式。[2]该病与近视、遗传、年龄、外伤等因素有关,是视网膜变性和玻璃体液化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3]该病的年发病率为6.3~17.9/10万,[4]多见于高度近视患者。在视网膜脱离发生之前,往往有飞蚊、眼前移动性黑影、眼前闪光感等先兆症状。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脱离对侧幕样遮挡或视物不见;视网膜发生全脱离时,视力严重下降,甚至仅存光感。[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要点为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血管爬行其上,有视网膜裂孔。辅助检查有视野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B超检查等。[3]RRD有裂孔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未找到裂孔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可用中医辨证论治。[5]尽管大多数患者术后能够实现良好的解剖复位,但部分患者仍会出现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矫正视力无改善等症状,进而影响视功能的恢复,降低生活质量。[2] 病因
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