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致盲性眼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脱离。该病多发生于30岁以上人群,男性病人较多,高度近视是高发因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与视网膜穿孔、玻璃体液化、年龄、遗传、近视、外伤等因素有关。[1]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遮挡、飞蚊症、闪光感,眼球运动时微现震颤,晚期出现眼球萎缩等。主要依靠手术治疗,以封闭裂孔和还原脱离视网膜为目的。[2]若不及时就医,脱离范围扩大,可延及全视网膜,出现严重的视功能下降,晚期出现眼球萎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与视网膜脱离的程度、时间相关,脱离范围小、时间短,经积极治疗后,可保留较好的视功能。[2][3]

病因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与玻璃体变性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而玻璃体液化与后脱离对附着部位视网膜反复牵拉易形成裂孔。通过视网膜裂孔,发生液化的玻璃体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的脱离。[2]

临床表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野遮挡、飞蚊症、闪光感、眼球运动时微现震颤,甚至出现眼球萎缩等。中心视力损害因视网膜脱离的部位及范围而异。变视症发生于或周边部脱离波及后极部而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还有视物变形、变小等症状。飞蚊症见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闪光幻觉是视网膜脱离最重要的症状,可为脱离的先兆。视野改变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患者可以感到病变对侧相应部位的阴影或视野缺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