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大澂-抖音百科
吴大澂(1835年6月6日-1902年3月6日),原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等,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1][2] 吴大澂幼承庭 训,成为经学家俞樾、陈奂的弟子。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吴大澂考中进士,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编修。吴大澂曾参与直隶赈灾,并在同治帝大婚时疏请裁减工费。光绪三年(1877年),吴大澂赴山、陕襄办赈务,翌年授河北道。[3]光绪六年(1880年),吴大澂被授三品卿衔。[2][4]光绪九 年(1883年),吴大澂会办北洋军务,光绪十年(1884年),迁左副都御史,奉令赴朝鲜处理甲申政变,抵制日本侵朝活动。次年,其赴吉林参与中俄勘界交涉,纠正了立错的“土”字界牌,使被沙俄霸占的黑顶子百余里土地回归中国管辖。吴大澂还要求以图们江口作为中俄公共出海口,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的航行权。光绪十三年(1887年),吴大澂调任广东巡抚。他坚决反对将澳门划归葡萄牙管辖,并亲率兵船赴澳周历各村各岛,查看葡萄牙侵界实情。次年,其因治理黄河有功,被清廷实授河道总督,赏头品顶戴。甲午战争时期,吴大澂任湖南巡抚拒敌,因缺乏对战争的全面部署,致使湘军尽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撤消吴大澂帮办军务职,旋革职留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吴大澂被革职永不叙用。[2][3]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吴大澂病逝,享年六十八岁。[2][4] 人物生平
巩固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