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犯罪

信息犯罪
信息犯罪指的是针对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或者信息本身实施的犯罪行为。这些犯罪的目标通常是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但实际上是为了获取信息本身。[1]

历史背景

信息犯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部落或国家之间为了领土争斗而发生的战争冲突中,常常涉及到情报的窃取。《孙子兵法》中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映了当时信息争夺的重要性。信息犯罪最初主要是服务于军事斗争,常见的形式包括信息盗窃、盗用和欺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信息犯罪也开始影响到农业、工商业等领域。例如,日本曾成功地从中国内地盗取养蚕桑及生产丝绸的秘密,而西方国家也曾从中国窃取景德镇瓷器烧制的技术。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信息资源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到,信息犯罪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犯罪类别被广泛关注。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后,新技术的争夺成为信息犯罪的新战场。20世纪以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信息犯罪的种类变得更加复杂,引起了广泛的重视。[2][3]

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诞生,标志着信息犯罪进入了计算机犯罪的时代。1958年,美国硅谷发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计算机犯罪案件,虽然直到1966年才被发现。中国的首例计算机犯罪发生在1986年7月22日,一名港商在深圳的银行遭遇了存款被盗的情况。此后,计算机犯罪在中国频繁发生。到1990年,中国已有记录的计算机犯罪案件达13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