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科耶夫

法国哲学家、外交家
亚历山大·科耶夫(1902年4月28日—1968年6月4日),法国哲学家、外交家,生于俄国。他是存在主义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提出“历史的终结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科耶夫的哲学研讨会对20世纪法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通过他的介绍使得黑格尔概念进入二十世纪的法国哲学。作为政治家,二战后科耶夫在法国经济事务部工作,并在组建欧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思想影响了乔治·巴塔耶雅克·拉康安德烈·布勒东阿尔贝·加缪梅洛-庞蒂雷蒙·阿隆等人,弗朗西斯·福山也称其思想受到科耶夫的影响。

人物生平

科耶夫1902年出生于莫斯科,原名亚历山大·科热夫尼科夫。家庭富有,跟政界关系密切,也是书香门第。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侄子。1919年科耶夫离开苏俄,前往德国。在德国,他靠做生意来维持生活,同时研究哲学。1926年,他获得了海德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德国精神病学家、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是除马丁·海德格尔之外,哲学界现象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而现象学派就是他们的老师埃德蒙·胡塞尔创立的。
亚历山大科耶夫
1933年移居法国后,提出自己的哲学论题“后历史”,这个论题在许多方面界定了我们对后现代,以至我们生活的当下的理解。事实上,自从几十年前“后现代说”出现以来,我们不断遭遇各种终结论,不仅是历史的终结,还有主体性、艺术的终结,以及人的死亡,尤其是作者的死亡,当代文化中创造和出新已经不可能了。这些论调发端于1933至1939年科耶夫在巴黎高等实用学院讲授的关于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1807)的课程。常来听讲的都是当时法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如乔治·巴塔耶雅克·拉康安德烈·布勒东莫里斯·梅洛-庞蒂雷蒙·阿隆。科耶夫的讲稿在巴黎知识分子圈流传,读者甚众,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克-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当时这些后来更名为“研讨课”的讲座获得了近乎神话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