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律

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
乐律,亦称音律,是指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在中国古代,乐律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被认为能够反映社会风尚。《新唐书·王珪传》中有记载:“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此外,元朝吴莱在《张氏大乐玄机赋论后题》中提及:“今大晟之乐律太高,乐声急矣。”罗敦曧在《文学源流·论诗》中指出:“然史公明云‘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则三百五篇,皆可入乐。其删焉者,必其舛于乐律者也。”[1]

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乐律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乐律知识已经十分精细。然而,受历史条件限制,古人对乐律的理解并非完全准确。他们将五声与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尽管这种解释缺乏科学依据,但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这种搭配关系却被广泛使用。例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提到:“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这些都是基于古人对乐律的传统认知。

定义

乐律,即音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古人将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大致对应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do)、2(re)、3(mi)、5(sol)、6(la)。五声之后加上变宫、变徵,形成了七声音阶。在音阶中,各个音级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也就是说,它们的音高会随着调子的变化而变化。然而,相邻两音的距离却是固定的。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起点,以此为基础,通过一定的规律,可以确定整个音阶的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