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最早产生于明代前期,已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主要为同乡官僚和科举之士提供居留、聚会之处,故又被称为试馆。嘉靖、万历时期同乡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会馆的出现与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3] 历史沿革
会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北京是会馆的发源地,历史上前门地区是会馆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中国最早的会馆芜湖会馆就诞生在这里。据《前门志稿会馆卷》记载,前门地区会馆有资料可考的多达129处,目前有遗存37处。其中,三里河周边现有会馆18处。[4][5]在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发展。直到宋朝,商业经济才得以兴起,元、明、清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几个朝代才是真正的商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会馆的出现正是商业经济发展的证明。会馆是古代异地流动的商人建造的一种公共建筑,供联谊聚会、商务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所用,并为异地流动的商人提供生活方便。据考证,会馆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中期。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卷之四中有《嵇山会馆唐大士像》一文,其中提到会馆的设立始于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为都市流寓的士绅提供了聚会、居住和商务的场所。至今尚未见有更早关于会馆的记载。[5] 会馆分类